瑜伽常识 /MANUAL
「冥想」有哪些科学依据实际的作用到底是怎样的?
「冥想」有哪些科学依据实际的作用到底是怎样的?能不能从不同宗教中冥想的概念中找到共同点,去除仪式性的表面的差异,准确地为冥想给出定义呢。我下面将尝试从神经科学的基础角度来给出解答。
首先,让我们来考虑冥想与一般的活动和想象的区别。冥想,与运动、回忆和想象等很多方面有共同点,它们之间肯定共用一些相同的脑网络,但是冥想又有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运动、回忆和想象。
冥想通常不是为了制定一项具体的计划、也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事物,而是要达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要摆脱痛苦、困难、罪恶等,但是不是通过针对造成痛苦、困难、罪恶的具体的事件做出具体的行动,而是要达到一种“开悟”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抑制住负性情绪对行动的影响,在排除不了导致负性情绪的事件的前提下,让自身仍然能够不受负性情绪影响地完成需要做的行动。
在我之前写的文章中,我介绍过回忆、想象、注意力调节的相关机制。在此,先简要对这些机制做一下总结。
眼睛感觉到的信息,首先进入丘脑,然后进入初级视觉皮层。从初级视觉皮层(V1)开始,视觉信息通过两个“视觉信息流”进入内侧颞叶(腹侧流Ventral stream)和后顶叶皮层(背侧流Dorsal stream)。 在到达后顶叶皮层(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之前,背侧流中的信息通过V2区,V4区,V5区等视觉皮层区被逐步处理。 来自背侧流的各种信息被发送到前额叶(Prefrontal lobe),前额叶基于这些信息进一步激活海马体(Hippocampus),随后激活整个腹侧流。 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中的神经元通过下纵束(Inf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从V1区和V2区接收信息,并选择性地识别面部、动物、物体或场景的图像。 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个事物时,此过程继续循环,使我们可以追踪需要注意的对象。 当没有外部刺激,如闭眼回忆或想象时,腹侧流主动识别物体的机制相当于通过下部纵束向主要视觉皮层输入额外信息,因此该过程的连续循环可以使我们的初级视觉皮层中逐渐自发产生图像。并使这个图像接近记忆中以海马和海马旁回神经元之间的空间位置形式存储的图像。 这两个过程也可以混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清醒时将注意力转向想象的事物。 此外,来自听觉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激活海马和前额叶来参与视觉图像的构建。 想象一个运动图像的情况更复杂,它涉及前运动皮层(Premotor cortex)、联合皮质(Associative cortex)和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之间复杂的联系。 视觉运动想象(Visual motor imagination)可以分为两类: 基于对象的空间变换(Object-based spatial transformation)和自我中心视角转换(Egocentric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在自我中心视角转换而不是基于对象的空间变换中发现了前额叶皮层、前运动皮层和外侧颞叶(Lateral temporal lobe)的更多激活。 结合前面的讨论,这些情况表明基于对象的空间变换更多的是视觉皮层空间中图像位置的变化,其主要基于重新调动海马体来编码位置。而后顶叶皮层和前额叶皮层的角色主要是通过循环反馈调节海马不同部位的激活。 而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转换涉及另一种机制:感知副本(Efference copy) 当大脑发出运动命令时,前额叶皮层和后顶叶皮层将进一步向运动皮层发出命令。这些命令通过运动丘脑进入前运动皮质(PMA),并一次又一次地在运动丘脑和前运动皮层之间循环,在此期间它们受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中的神经核的调节。 在这个过程中,联合皮质或前运动皮层,在向运动皮层发出命令的同时,还将自体运动的感知副本(Efference copy) 发送到视觉相关皮层,以纠正视觉感知使其不受到身体运动的影响。 这个过程可能是通过后顶叶皮层间接将感知副本发送到V2区或V4区,也可能是从联合皮质或前运动皮层直接将感知副本发送到V2区或V4区,这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 这个过程中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也会被联合皮层激活,有时候它会抑制运动皮层的活动,因此,此时身体并没有做出动作,但是自身运动信息的感知副本仍然被发送到视觉皮层,这就使自我中心视角转换成为了可能。
此外我之前的文章中,还具体提到过下侧颞叶对面部的识别功能6686体育官方网站,但是近期的研究发现,下侧颞叶和海马共同对视觉对象的表记,实际上是基于更基础的模式,比如粗的、细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类似于机器学习中分类器的机制,其功能在于基于视觉对象最基础的特征来做出分类,并不存在“脸区”这样的能力去识别一个复杂整体[1]。这个系统进一步与杏仁核和海马连接,通过背侧流介导的主动的记忆激活,筛选出需要识别的物体[2][3]。这个过程通常基于对象的危害性,与负性情绪关联在一起。
作为腹侧流的关键结构,下侧颞叶的功能如此基础,那么谁来对复杂的对象整体进行识别呢,就像在前面这篇文章中已经部分提到的那样,是由背侧流的一部分来实现的。
在早期一些研究中,负责不同功能的区域被笼统称为“联合皮质”,但后来的研究具体区分了它们的功能。具体来说与识别整体对象的区域主要位于上颞沟。这一区域与下侧颞叶存在广泛的联系,在下侧颞叶特征识别的基础上与腹侧流共同完成对象识别[4][5][6],表征空间和逻辑关系[6][7],并为顶叶各区域的运动决策提供依据,尤其是识别社会中别的个体的躯体活动以进行模仿[8][9][10],以及识别那些有危险的对象以避开这些危险[11]。在人类中,在左侧的这一区域特化为处理与语言的区域[7][12][13]。
而在后顶叶,实际上独立于背侧流大部分结构,存在第三组独立的视觉表征,专门表征动作对象的视觉特征[14][15]。后顶叶表征这些运动相关的视觉特征并把信息传入前运动皮层,它们共同配合,完成躯体运动的决策,并在任务中不断与背外侧额叶配合进行注意力的调控[10][16][17]。
总结一下,实际上大脑里存在三组独立的视觉表征,传统分类中,下侧颞叶参与腹侧流,主要负责记忆相关的特征表征,上侧两套共同完成活动的决策,而后来的研究发现,下两套共同负责识别情绪与危险,而后顶叶专注于完成正在进行的任务[18]。后一种情绪与任务的功能区分,甚至一直向前,从颞上沟延伸至额叶,将前额叶功能分为注意力与情绪两部分[19]。
颞上沟的两侧存在短程的相互连接以及与丘脑的连接[16][20][21][22]6686体育官方网站。通过这些连接,颞上沟为顶叶各区域的运动决策提供依据,尤其是识别社会中别的个体的活动以进行模仿,以及识别那些有危险的对象以避开这些危险。但是在外界负面事件暂时无法摆脱的时候,以及患上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性神经症的时候,上述机制就有可能变成负性的,参与到负性情绪影响运动和注意力的机制中,干扰顶叶专注于完成任务。
一些研究已经显示,通过训练后顶叶以及通过经颅磁刺激促进后顶叶神经元的功能,尤其是右后顶叶,都可以抑制负性情绪和负性事件对目前任务执行的影响[11]。这引出了冥想的第一种形式,对应于冥想中的正念冥想,其主要出现于后期佛教和哈西德犹太教中,即训练我们专注于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体验当下发生的事情,而不做评价。
增强后顶叶的活动性,可以抑制对负性事件、负性情绪相关的信息,被从颞上沟输入后顶叶。那么反过来,训练颞上沟本身的功能,增强其筛选判断的能力,也可以减少负性事件、负性情绪相关的信息不合时宜地输入后顶叶,减少它们对正在执行的任务的影响。如果我们日常经常进行道德等判断的练习,就可以训练这一功能。大部分宗教都要求人遵守某种诫命,并且这些诫命的条目往往与具体的人际交往道德伦理或对其它生物的同情心的生命伦理存在对应的关联,实际上也是日常进行这种冥想的一种形式,通过守诫命,训练道德判断的能力。
不过这种判断和诫命的练习可以缓解焦虑的机制,也可能与强迫性神经症相关,成为在焦虑基础上表现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一种机制。所以其并不是万能的,需要根据情况量力而行。
在颞顶沟后部及下顶叶,有几个区域与“无我”体验、“出体”体验息息相关,从经验来看,这个区域也可以减少负性信息对后顶叶的输入,虽然具体的机制尚未研究明确,但是机制上大致可以得到网络联系研究的支持[16][20][21][22][23][24]。这些区域的存在本身在进化史上,也与模仿同伴行为相关,只不过后来具有了抽象表征自身与外界关系的功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一元论和哲学的一神论不约而同的出现并流行(即使在很多宗教中其与具体的神话混合,而没有突出表现为纯哲学的形式),因为其相当于一种最简单易行的冥想,不需要像正念和诫命的练习那样消耗大量时间。
再次总结一下,基于神经科学的解释,我们可以把冥想分为三类,正念冥想、守诫命、无我冥想,这恰好与晚期佛教和哈西德犹太教中高度理论化的冥想理论相一致,也证明了这些理论具有一定的神经科学基础。
正念冥想,训练我们专注于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体验当下发生的事情,练习让自己对发生的事情和自身的情绪都给与接受,而不做出评价。最常见的训练包括佛教中观察呼吸、观察、专注于行走,以及哈西德犹太教中专注于体会内在的能量、专注于观察行走中的景色。
守诫命,即守一套诫命,这套诫命的具体条目与具体的人际交往道德伦理或对其它生物的同情心的生命伦理存在对应的关联,更广义来说,就是日常训练进行道德判断,等到真的遇到难题时就能快速做出判断了。
无我冥想、“与唯一真神合一”,从超越个体自身视角进行观察和判断,是最简便的最容易执行的一种冥想。目前其机制也有一定神经科学证据的支持,但更具体的机制仍然有待研究。
最后要强调一下,冥想目前只建议适用于轻度抑郁、焦虑、强迫的患者,对于重度抑郁、焦虑、强迫,已经继发出现颞叶和海马结构的明显变化,冥想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应该遵医嘱进行药物及经颅磁刺激等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而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是一些基于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的主要影响颞叶脑网络的神经退行性疾病[23],更不能通过冥想来改善,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我当时笑了笑,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我的这位朋友的提问也反映了大部分人对冥想的一些误解:
首先冥想的种类有许多,不一定只是坐着;其次,冥想是管理我们思维的一种方法,当我们在做冥想练习时,看似什么也没做,其实我们大脑的某些构造已经因为冥想而产生了变化,我们思维模式,觉知及感受也相应的产生了变化。
冥想在美国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心理治疗中,特别是针对由创伤所引发的心理健康疾病,其中包括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同时,冥想在治疗焦虑,抑郁,成瘾,强迫及冲动控制领域也有显著疗效。
美国老兵协会近年来开始在老兵创伤治疗中加入冥想练习,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冥想起到了大大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的多项相关病征。美国一些大型的创伤治疗研究中心也开始为心理治疗师开设针对创伤的冥想培训项目,以便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Steinberg & Eisner, 2015)。
练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的客观对象上(object), 像呼吸,唱诵,意境,身体的某部分等。譬如,挫火瑜伽里的冥想就属于此类别。随着练习者的进步,他的注意力会变得集中和稳定,变得不易分心。
练习者以开放,不判断,不执着的态度去观察周周的事物和自己的身心(思想,感觉,记忆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练习者意识达到完全放空的状态,因此就不会轻易掉入各种就有的惯性反应中。我们所熟悉的正念就属于这一大类。
心理学家Bruce Perry按大脑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大脑功能的复杂性把大脑分为了四个等级。它们是脑干,间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
脑干的等级最低,皮层的等级最高。最低,结构最简单的地区调解基本职能,发育得早些。最高,最复杂的结构调解复杂的功能,发育得晚些。
因为脑干负责调节呼吸作用,心跳,血压等,并且 脑干还控制着我们身体本能的自我防御机制(automatic survival function),所以其发育得最早。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了“脑干的良好运作对大脑皮层的发育至关重要”。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他的的脑干是严重受损的,对其的治疗运用谈话治疗是很难起作用的,因为其主管的是生存,而不是逻辑。
Bruce Perry指出对这部分的神经系统提供重复性(repetitive activity)和有节奏(pattern)的活动,都可以治疗和加强其功能。一些重复的,有节奏的体感活动(somatosensory activities) 包或舞蹈,呼吸,冥想,瑜伽等。这些活动可以大大减少焦虑,冲动,和其他由创伤带来的症状(Waechter, & Wekerle 2014)。
此外,有研究证明,连续8周练习冥想的正常人,其杏仁核的脑细胞体积明显变小,从而恐惧,压力,焦虑等也大大减缓;其海马体皮层厚度会增加,从而学习能力,记忆,创造力也相应增加 (Holzel, Carmody, Vangel, Congleton, Yerramsetti, Gard,& Lazar,2011)。
冥想通过改变大脑结构,而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觉知,与感受,从而提升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所以即使你没有创伤和其他心理疾病,练习冥想也会为你带来许多好处。
89岁,眼睛几乎失明的星云大师在一次访谈中被问到这么大岁数还到处奔波弘法,累不累?大师回答说:“忙也是一种修炼,忙可以成就许多事。人忙心不忙,只要心安详,体力上的消耗,休息一下子就恢复了。心养好了,无事不办。”
其实,只要我们吃饭时吃饭,开会时开会,我们就每时每刻都在冥想的状态当中。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是吃饭时想着吃饭后去哪,并没有仔细体会饭菜的味道;开会时我们的思绪又在担心等会儿给老板的报告上。这就是“心忙”,一天下来,我们的心又怎么会不累呢?
只要我们每天空出一点点时间来打坐,散步,深呼吸,唱诵或练习其他任何的冥想方法,慢慢的我们在处理其它日常事务上就会越来越专注与轻松了。
有的人在安静的状况下比较容易进入状态,走路,呼吸,等冥想方式可能比较适合他们;有的人比较容易分心,唱诵,肢体的移动,有老师/音乐带领的冥想会更容易让他们进入状态。我的建议是,先去体验一下各种不同的冥想方式,找到自己喜欢的才深入练习。
当然,特定的环境和时间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进入状态,并且有助于你养成冥想的好习惯。譬如建立你的冥想“空间”。空间不需要很大,很隆重。 只要可以放一个你喜欢的坐垫;或一根漂亮的蜡烛;或一副启发你的画像;或一本你喜欢的书等等,就可以了。这样当你每天都回到同一个地方做冥想练习时,你的心情都是舒畅的。
譬如把冥想放在吃早餐之前,下班回来以后,或每天睡觉前等将有助于习惯的养成。冥想前不建议吃太饱,血液囤积在消化系统,精神比较难集中。
冥想前做一些针对颈部和背部的伸展运动或瑜伽姿势将有助于放松肌肉,增加血液循环,让你在冥想中更容易集中精神,进入状态。
同时,冥想完成后,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让自己完全放松,喝杯热茶,吃块小点心,或单纯的躺一块儿。我们的意识会重新与我们的身体连接以展开新的工作。回到刚开始朋友问我的话:“冥想?你是说坐着就能解决问题吗?”。
我觉得冥想可以帮助你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像多米洛骨牌效应,如果你已经知道你推动的第一张牌会导致之后一系列的效应时,也许在选择做与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变得更睿智,有的时候不作为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从这点上讲,“坐着”还真能解决问题。@知识库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近10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6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许多学者采用脑电图、核共振等技术进行研究表明,冥想对脑结构、脑功能、脑网络等方面有正面影响。
通过核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冥想和特定脑区(如前额叶、扣带回等)的激活模式或激活模式的变化有关,冥想与注意、学习、记忆和情绪等相关脑区(脑岛、海马、扣带回、前额叶等)皮层厚度或灰质密度变化有关。(曹凯娜等,2017)
近年来,正念冥想已成为主流的补充或者替代疗法,在心理学和临床医学中都得到广泛应用。(曹凯娜等,2017)
研究表明,坚持练习正念冥想的人左额前叶脑区激活显著增强,而这种增强与正性负面情绪的增强有关。
也就是说对于没有抑郁症、焦虑症的人来说,长期练习也有好处6686体育官方网站,比如说积极情绪增加,负面情绪会减缓,抗压能力和专注力会提高。
[3]曹凯娜,耿新玲.冥想对大脑的影响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05):6-10.
[4]乔恩·卡巴金,(2018),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机械工业出版社 What is Mindfulness
首先冥想较好的状态是没有了那股认真劲儿————这话和我上面说的那句有点矛盾是不是?但是说开了其实很好理解,这也是冥想的作用之一“放松”通常我们并不建议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和逻辑去冥想。这样容易产生一种不自觉的紧张状态这种状态普通人很难察觉或者无法纠正。
专业冥想者和业余冥想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察觉”这个词是我个人词汇百度出来不知道是会是什么答案。
从字面意思理解也对,就是察觉问题的察觉。通俗易懂的说你在生活中察觉某某人怎么样,察觉到某某事情要往什么方向发展。而冥想之“察觉”则是对自己心,对自己内在的正确察觉!
第二阶段,到了这个阶段时间会加长,状态会加深。会出现浮意识,平时压抑的潜意识和表意识会结合在一起形成奇怪的图像。有些新人还以为是什么神奇的事物。其实并不神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冥想体验者都会有。
第三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会浮现出来,小时候的经历还有小时候闻到的特殊味道。而后情绪也会涌上心头,曾经的失落懊悔,愤怒美好。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的那种感觉 ,,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到这个阶段要修心养性,如果打算继续精进。那么中国传统书法诗词绘画就要了解一下,这个叫取法道外。当然你最好也要有个这方面的朋友或者老师。
这个差不多就万法归一了,和道家的打坐佛家的参禅一致。这个时候需要分辨内心的幻觉,需要明心见性。有人说社会中充满了骗子,但是啊……那个最大的骗子藏在你心里面啊。
从生物角度来看,冥想就是初步大脑放松而产生微妙生物电流的一个过程。我们日常工作中要严肃的对待周围的各种人和现象,而后我们啊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而冥想则是短暂的放空自己的思维,冥想有独特的用处。其中一些好处是跑步和健身代替不了的。有些人会因为健身跑步更加紧张,而此时冥想就是一个改善本身状态的办法。
5、止息法:通过以上任何一种方法的练习,久炼纯熟,形成一种柔、缓、细、长的呼吸。呼吸细若游丝,若有若无。称止息。也叫胎息。
8、观心自静法:用自己的心去观看、体察、分析自己的思绪杂念,任杂念思绪流淌,不加干涉,久则自归于静。
在生活中,从冥想到体育锻炼等行为可能增强免疫力。然而,大脑活动是否可以直接控制发生在脾脏等淋巴器官内的免疫反应,长久以来并没有严格的实验证据支持。清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发现行为调控抗体免疫的脑-脾神经通路。
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胡霁课题组以及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通力合作,在小鼠模型里发现,脾脏如果丧失神经支配,疫苗接种后机体就不能正常产生抗体。进一步实验表明,这是因为大脑内被称为中央杏仁核和室旁核的区域有一类CRH神经元与脾神经相连。激活CRH神经元,会增加脾神经活动,进而可以增进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反之,抑制CRH神经元会降低疫苗的效力。进而他们还设计出了一种小鼠的行为范式,可以通过激活这一新发现的脑-脾神经通路来达到增强抗体产生的效果。这些发现,首次建立了大脑活动可以增进抗体产生的一条神经通路,指出了将来利用锻炼、冥想等行为增强疫苗效果、加强人体免疫力的可能。
太过重视感情者,容易唤醒曾经的伤导致陷入情绪循环的怪圈。此类朋友们需要平时淡然之,不执着于情感上的问题。
这一类啊……多半是涉世未深的小年轻。往往他们很容易得罪老师或者教练,哈哈。首先是提问上会缺乏礼貌,而后就是容易说话刹不住车。嗯……在冥想途中呢也怕容易被自己那颗自大的心给欺骗了,会把许多幻觉信以为真。
实际作用很多,如果到位了,路子正确。首先外貌上就会改善,虽然不说是会变得倾国倾城。但是人的气质会出来,所谓内在平稳则相貌端庄。
冥想不是盘腿坐在地上,冥想不是空想发呆,冥想不是素食主义、草药茶或是别的什么玄学开窍之类的东西。
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幸福感。例如,在专注冥想期间,人们把注意力寄住在自己的呼吸和调节呼吸上,采取某些身体姿势(如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而在专念冥想中,个体要学会如何让自己的思想和回忆自由出现由小时,观察自己的想法,但不对其做出反应。[1]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冥想是“和你自己待在一起。”觉察你的情绪和想法,但不被情绪和想法带跑。觉察我们如何被情绪与想法所控制,但在刺激与回应之间,给自己留存一段距离。Responsive, do not Reactive。
但是,我们怎么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自动反应中了?我怎么知道我已经被情绪裹挟了?我怎么在情绪上头的时候继续动脑子?怎么才算动脑子?
让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中去。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冥想并不是个玄学或者素食活动了,冥想是一种自我觉察的心理技术。而这项技术已经由许多实证研究证明其效果。尤其是在神经科学(脑科学)的领域。
神经学领域认为,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和管理不同的身体行为功能,这些区域由脑灰质构成,每一区域就是一个小模块,负责相应的功能,比如,语言、视觉、记忆以及动作。而大脑的协同运作需要大脑的每一区域都相互交流、收发各方信息。而这一协同运作的行为通过脑白质来完成。
冥想练习会增加修习者的脑白质,还能增强胼胝体的功能。有两项调查发现,在进行长达四周的冥想练习后,参与者的胼胝体和脑白质体积变大,同时矢状层和放射冠当中的白色物质组织的密度也随之增加,这与参与者的情绪改善有直接关联。
在冥想练习者的大脑中另一个白色物质组织的体积大于不进行冥想练习的人员。它是连接前脑和后脑的一层表面的纵向纤维束,连接负责注意力和反省性思维以及基本身体知觉的大脑区域。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重量开始减少,在头骨内部占用的体积也开始缩小,年龄是50岁的人的大脑体积普遍小于二十岁的人的大脑体积。一项调查将冥想者与非冥想者的大脑进行比较,发现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的冥想者的大脑皮质厚度大于20-30岁非冥想者的大脑皮质厚度。冥想者的大脑体积会保持一个大致稳定的趋势,同时他们的大脑年龄也平均比非冥想者的大脑年龄年轻约7岁。
除此之外,冥想也会增加脑灰质的体积。比如冥想者的大脑中与注意力,感官意识,整体身体感知以及视觉处理相关的区域体积会比未进行冥想练习之前大。这与神经可塑性这一理论吻合:越多使用某项技能,与之相对应的大脑区域组织的体积就会越大。
大多数人都知道冥想能帮助人们减轻压力。不过直到最近科学家才解开了这个谜团,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进行冥想练习能使冥想者大脑中管控应激反应的区域发生物理变化
另一个发现是冥想者大脑中扁桃腺小于非冥想者大脑中的扁桃腺。扁桃腺就像是一个扣动身体战斗或逃跑机制的扳机。扁桃腺越小意味着在面对压力时,失控的可能性更小。
数项调查利用核磁共振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先是对非冥想者进行脑部扫描,然后让这些非冥想者进行长达8周的冥想练习,之后对他们再次进行脑部扫描,结果发现他们的扁桃腺明显变小。
当然扁桃腺体积缩小使冥想者更平和只是一种推论,也有证据表明冥想使多个管控情绪的大脑区域的组织的体积变大。比如,冥想者大脑中海马体的下半部分的体积更大,这一区域负责阻止压力荷尔蒙的释放。
最后,附一个关于冥想的TED演讲视频。冥想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冥想是Responsive, do not Reactive,察觉你的情绪和想法,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创造一个能让你不被情绪裹挟的距离。